您的位置:环球·体育,环球online(中国) >造价知识>工程预算
工程预算 TIAN TONG YUAN避免工程造价超概算需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入手,结合前期决策、设计、施工、成本监控等环节的综合管理。
1.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
在立项阶段,需对项目的必要性、建设规模、投资估算等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,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数据真实可靠,避免因前期估算不足导致后续超概算。
审计部门应重点审查立项和可研报告的编制过程,评估论证方法的合理性。
2.完善基本建设手续
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事,避免仓促开工。例如,政府投资项目需遵守《政府投资条例》规定,以核定的概算作为总投资控制依据。
1.推行限额设计
造价人员应全程参与设计管理,为设计人员提供经济指标(如单方造价材料用量等),确保设计成果在概算范围内,避免“三超”(概算超估算、预算超概算、结算超预算)。
优化设计方案,减少后期变更。频繁的设计变更是超概算的主因之一,需与设计单位紧密协作。
2.动态调整与审查机制
预算编制需结合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并建立多层审查机制,邀请经验丰富的造价工程师参与,提高精度。
1.严格合同与招标管理
施工合同条款需明确经济责任,合理选择合同类型(如固定总价合同)将中标价控制在概算内,并约束结算价。
招标时需设定价格上限,避免低价中标后通过变更索赔超支。
2.控制变更与材料成本
建立严格的变更审批制度,杜绝“先干后变”现象。
加强材料价格监控:通过市场调研、大数据分析预测价格波动,设置预警线(如5%涨跌幅),在价格低位锁定用量。例如某EPC项目通过实时跟踪钢材价格节约860万元。
1.动态成本追踪
利用信息化系统监控人工、材料等成本,当工效低于定额90%或材料超支时触发预警。
项目业主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提前应对可能影响成本的因素。
2.加强审计与结算监督
审计部门需严格审核结算金额的真实性,对超概算情况及时处理。
竣工阶段需合理编制结算书,避免拖延或虚报。
政府项目需遵循财政评审要求,如结算价超过概算10%可能被要求修改。建设单位应熟悉《政府投资条例》等法规,确保程序合法。